发布时间:2018-11-19
浏览次数:105
江南文化是上海文化的根源,上海地区是江南文化的渊薮。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今年印发《关于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发出了擦亮上海文化品牌的号召。版艺学院第二次党代会刚刚落幕,提出了助力“上海文化”品牌建设、深化江南文化项目研究、打造理工大学文化高地的任务。为进一步落实学院党代会精神,深化对江南文化的理解,挖掘其独特的精神特质,提升专业社团学生的文化素养,知明媒体社团于11月17日赴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太平古镇等地开展游学活动,这也是学院组织开展的“走进江浙沪皖,探寻江南文化”系列游学活动的首站。学院党委副书记张炜,知明媒体专业社团的指导老师刘长庚、张丽参加此次活动。
大匠无名,金砖永存
在前往苏州的路上,刘长庚老师为大家讲解苏州的文化特点和现代发展水平。伴随着刘老师的讲解,同学们到达了行程的第一站——御窑金砖博物馆。博物馆在参观流线上借鉴苏州传统园林典型的复廊营造手法,形成既分又连的视觉关系,里外皆景。材料选用上,墙面地面全部采用镂空再生砖和青砖铺贴,古典园林的现代表达。博物馆主馆分三层,每层一个主题篇章:开物、成器、致用,从下到上将御窑金砖的不同历程完整展现出来,层层递进,完美诠释了御窑金砖从苏州阳澄湖畔的地域性物质原料到王朝最高殿堂基石的整个身份转变过程。以人而言,造砖的是心力与工艺;以砖而言,成砖的是自然与时间。跟随着一件件展品,同学们了解了金砖的生产工具、生产过程、历史上漕运过程、目前金砖生产和保护现状,感受了金砖烧制、加工、检验等“活态”制作过程,也体验了简单制作金砖泥坯、在金砖上练习书法等。走出博物馆大楼,师生拜访了正在制作金砖的师傅,阴干房里只有两位老师傅在制作,他们说像这样的砖块,一天只能制作七八块,一块金砖往往值上万元,而他们的每月只有四千块钱的微薄工资。我们感动于老师傅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感慨于“工匠精神”的同时,也不免遗憾如今许多传统技艺传承之路的艰难。
走进太平古镇,感受千年文化
下午师生驱车前往太平古镇。太平镇最早就叫“荻溪镇”。因镇南有荻溪贯通,以此而名。镇中现在还有一条河叫“荻川”,有大桥“利民桥”横跨其上。桥北就是一棵人称“江南之最”的900多岁的古银杏树,据说系宋朝太尉王皋次子王铎手植之物。高大粗壮的古银杏树枝繁叶茂,黄绿相间的树叶在阳光照射下朝气蓬勃,展示了顽强的生命力。太平古镇保留了江南水乡最真实的风貌,老街古建筑肌理保留清晰。师生重点参观了砖圆粮仓、狄溪文史馆、王皋后裔故居、九思街、济民桥,了解了太平镇的悠久历史和民风民俗。沿河漫步,师生们能真切地感受到江南的魅力。曲曲弯弯、参差不齐的老街老房透露出来的是一种岁月沧桑。老房子上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道斑驳的刻痕,每一根陈旧的木梁似乎都在向来访的行人述说着有关它们的故事。古镇是人类文化的结晶,通过参观,同学们感受到古镇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民风民俗和对文化的传承。
茶言茶语,书香小院话江南
在进行了一天的人文行走之后,师生围绕江南文化进行了知明沙龙活动。刘长庚老师细致地分析了江南文化繁荣的地理原因和历史原因,他认为作为区域文化之一的江南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特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多次文化中心的南移,不仅促进了江南文化本身的提升与发展,而且在江南文化中存续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精髓,并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张炜老师认为江南文化生于变革、兴于创新,其发展模式和精神特质,直到今天仍然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张炜老师也提出理工大学版艺学院文科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十二元素,分别是“工+文+艺;智商+情商+逆商;通识+专业+实践;文+史(江南文化史等)+哲(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文物主义)”,他结合十二元素启发同学们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
这次游学,大家充满激情而来,满载收货而归。杏花微雨的江南,曾是无数中国文人的精神故乡。“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江南文化,则以独特的审美气质与诗性精神,蕴藉和催生了历代文人无穷的想象空间和巨大的创造潜能。师生通过游学再次领略江南的人文气息,品读这一方山水间千年不绝的韵味,体悟江南文化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知明社团将依托学院工、文、艺融合的学科背景,继续发挥专业社团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的优势,助力学院文创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文创产业实践研究,有效提升学院对“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贡献度,以实际行动擦亮365速发国际最新平台的文化名片。据悉,知明社团计划围绕“江南文化”主题举行知明讲坛、知明沙龙、知明杂志专刊、知明游学等系列活动。其中游学活动将陆续前往海派文化、吴越文化、皖南村镇文化的发源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