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风采】在留住乡愁中助力乡村振兴——王勇教授团队侧记

发布时间:2018-09-30

浏览次数:136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个五年工作做出具体部署,为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长期以来,速发国际师生积极支持和参与乡村振兴,走进乡村、融入乡村、服务乡村,在助力乡村振兴中贡献上理智慧。

       2018年,是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王勇教授从事乡村设计的第十个年头。从四川到浙江,从山东到福建,王勇的脚步踏遍祖国大大小小的乡村,十年来,他和他的团队一直坚持“一个方案,一个村庄”,为乡村“量身定制”最佳设计方案。

 设计规划的“乡村情结”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勾画的乡村新图景,而王勇与乡村设计结缘则早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王勇走进西部乡村,开展基于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双重视野的传统人居环境设计研究,乡村从此一直牵动着他的心。“城市享受着高度的物质文明,作为一个环境设计人员,不能只为城市服务,而要让更多的人民安居乐业”,王勇坦言,“我的初心,不仅是‘在其位谋其政’的职业敬畏,更是源于那份社会责任感。”

       要做乡村的环境设计,首先就要了解乡村。“就像室内设计一样,不深入了解,怎么量身定制。”每次新接触一个乡村,王勇总是带着团队在村里一住就是半个月。从一砖一瓦的静,到民俗风情的动,都在他们的观察研究范围内。


王勇和学生在进行现场踏勘

       在考察“浙江第一红村”凤林的时候,团队了解到这里不仅有粟裕的故居和指挥部,还是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出发点。他们决定着重开发当地红军古道——当年共产党往返山上的根据地时踩出的山路。因为水田开发、植被生长等原因,古道经常会断掉,为了找到真正的道路,团队攀过山石、涉过草滩,有的地方甚至只能匍匐前进。最危险的一次,负责在前方“探路”的王勇教授还陷进了沼泽。就这样团队成功找到了这条古道,修正了被错误标记的路。

将文化的东西融入设计

       一些设计师会在做设计的时候偷懒,用一个模板来套用所有情况。但在王勇这里,这种情况不存在。团队中的王忠求同学说:“老师经常教导我们,千万不能千村一面,要真切感受到乡愁,就要回归乡村,保护历史空间以及在历史空间中所延绵的文脉,把文化的东西融入设计。”

       实施浙江鸣山村的设计规划前,团队成员专程前往体验当地民风民俗,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询问村民,为了深度挖掘村落丰富的文化内涵,团队连续两个新年都是在鸣山村过的。他们在保护自然山水格局和村落肌理的基础上,决定构建鸣山诗画品牌形象,团队将鸣山村的规划分为三个片区,采用村中流传的有关陆游的传说,以陆游的诗句,串联每个片区,赋予每个节点一个特殊的意境。“片区一以陆游《古驿》为片区意境,结合漫步绿道规划,打造成最慢驿站;片区二以陆游的《秋怀》为片区意境,打造山、水、田、居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片区三以陆游《闲居》为片区意境,打造静谧栖居的精品度假休闲区,”王勇介绍。

       他们坚持真实还原现场,收集第一手的、庞杂的数据信息,因地制宜地做到“一个方案,一个村庄”。王勇说:“我们要做的是有生命的、不可复制的乡村建筑,要它们真正活下去,而不仅是‘面子工程’。”


王勇老师和当地镇干部沟通设计想法

 传递乡村设计的“接力棒”

       十年来,王勇先后承担了四川省、浙江省、山东省、福建省、江苏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历史文化村落保护重点村、精品村规划设计。在跟着他做乡村规划的“磨练”中,不少同学也明确了职业方向并快速成长。

       因为异乡水土不服、野外条件艰苦,团队曾全体住进医院,但次日仍照常调研测绘;冬天浙南湿冷,山顶雾气更甚,团队的棉被常如浸水般湿沉,于是大家便连续多天和衣而卧……尽管有的学生觉得规划乡村不如城市那么大气和时尚,或觉得做乡村出成果慢,但更多的学生坚持了下来,毕业之后还走上了乡村设计规划的职业道路。

       “王勇老师是我做乡村建设的引路人,带我了解了如何规划乡村。我现在所在的上海农道乡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涉及的就是建设乡村。当我们的工作被村民认可的那一刻真的非常有成就感、满足感。”2014级毕业生郑敏回忆说:“不管村子大小,我们都想发掘当地资源优势,让外面的人能看到当地的特色,吸引游客或者投资商过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让外出务工的老百姓都回乡生活,当我们看到农民欢笑的那一刻,各种困难和辛苦都是值得的。”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谈到对未来的期许,王勇老师说:“我脑海中的未来,就是继续把这条乡村规划振兴之路走下去。”


部分项目效果图


部分项目效果图